入伏即高温 谨防热射病
  • 新华网无人机
正文

入伏即高温 谨防热射病

2023-07-15 08:25:16 来源:新民晚报

  “三伏”来了,上海入伏即高温,面对“热气腾腾”的天气,医学专家提醒,高温天气下潜伏的危险不容忽视!

  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去年夏天急诊科陆续接收多名中暑患者,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0岁,包括消防员、马拉松竞赛者等。“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大家一定要重视!”

  如何区别中暑和热射病?毛恩强说,在高温环境下呆的时间稍长,就可能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心悸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先兆,如果这时候马上去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机体很快就能恢复。

  但是如果依旧呆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就可能持续升高,可能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继而加快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更为严重的症状。如果核心温度达到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无汗等症状即发生了热射病。

  面对高温天气,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重要干预途径。在高温天气中,预防中暑要做到:

  ■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

  ■正确使用药物,不要大量饮酒。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等。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

  ■注意易被忽视的高发来源。封闭的汽车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

  ■关注环境温度、湿度。当温度>35℃时,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如果环境中湿度过高,会出现“汗如雨下”,但是汗液没有办法蒸发,机体无法有效降温。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110等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监测体温、降温——比如将病人放在凉水下淋浴或用凉水擦拭其身体。要注意保持病人呼吸通畅,如病人呕吐,使其侧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记者 左妍)

  原标题:

  瑞金医院急诊医生谈预防中暑及急救

  入伏即高温 谨防热射病

[责任编辑: 沈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