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动“足”脑筋 上海六院牵头制定国际临床指南发表
  • 新华网无人机
正文

分享至手机

为患者动“足”脑筋 上海六院牵头制定国际临床指南发表

2024-03-14 09:23: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13日电(记者龚雯)“因为脚趾肿大变形,走多了就觉得疼”“浑身上下最丑的就是脚,夏天都不敢穿凉鞋”——拇外翻(大拇指往外撇),一种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正困扰着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近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专家牵头制定的“拇外翻微创治疗”国际临床指南发表于国际骨科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在填补相关专家共识的同时,提升治疗理念,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足踝外科主任医师施忠民表示,一般来说,如果足的拇外翻角度超过15度,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判定是拇外翻。除了伴有明显疼痛影响生活外,美观也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目前,手术治疗是其主流治疗方式,带来的效果最直观,但患者往往因畏惧传统手术带来的切口大、疤痕大、恢复慢,而心生抗拒。

  相比之下,拇外翻微创手术因其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少、皮肤美观等,成为患者更能接受的治疗方式。其中,第3代微创拇外翻手术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微创截骨内固定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目前在临床上得到逐渐推广和应用。

  据悉,上海六院足踝外科团队一直致力于第3代微创拇外翻手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于2022年9月作为牵头单位,将相关临床经验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发表于《中国骨伤》杂志。近日,在此前中文专家共识基础上,由上海六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马昕牵头,施忠民团队联合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等地区的10家医院的足踝外科专家学者共同修订、编纂了“拇外翻微创治疗”国际临床指南,并发表在国际骨科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该国际临床指南旨在针对第3代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等提出标准化建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足踝外科马昕和施忠民为该文的通讯作者,李广翼医生为第一作者。

  马昕表示,拇外翻手术并不是简单的美容手术,而是需要从病理生理和生物力学角度上恢复患者的前足功能,在术前要详尽评估患者病理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拇外翻要秉承分型分治的治疗理念。他还强调,要注重患者的体验,通过制定个性化、持续性的镇痛治疗方案,保证患者从做手术到可以下床活动全过程的“无痛化”。这有助于术后的功能锻炼与早起康复,对于矫形的维持及避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也至关重要。

  据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于1957年建科,被誉为“世界断肢再植的诞生地”和“中国手”的摇篮,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集创伤急救、疾病诊治、康复、科普培训及创新转化为一体的骨科中心。2022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获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2023年正式启动。

[责任编辑: 佘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