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在沪发布
  • 新华网无人机
正文

分享至手机

《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在沪发布

2024-07-09 09:29: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7月7日电(记者 王辰阳)记者从上海市法学会获悉,以“人形机器人的法治与伦理”为主题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6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4)》与“数据流通合规云平台”等研究成果。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会上,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导则》强调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设计与应用必须符合人类的能力,不得威胁人类安全,并切实保障人类的尊严与安全;需要优化人形机器人治理以助力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以法治捍卫人类的福祉,让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科技发展,真正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效防止科技滥用;需要高度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与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人形机器人的安全使用。

  多位法学法律界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的开源创新、人形机器人的法治与伦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属性等话题开展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表示,需要关注机器人的法律主体性,完善机器人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法律规定,强调人形机器人设计与使用中的尊重、无伤害、公正等基本伦理原则,构建更适配的制度环境。

  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皮特·加尼亚认为,机器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风险主要存在于艺术作品领域:一般而言,人工智能仅能生成数字图像,与真实绘画有本质区别;相比之下,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因其具身化而可以“用手”像人类画家一样使用画笔,可以创作更接近原始画作的作品。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说:“人形机器人需要全方位收集个人信息与环境数据,隐私保护问题更加迫在眉睫,本地与云端合作调用能力数据处理机制也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受到挑战。应坚持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在法律制度设计中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形成全球治理合作机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予以积极回应。”

  论坛还发布了《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4)》与“数据流通合规云平台”等研究成果。各界代表300余名嘉宾现场参会,线上直播参与人数超32万名。

[责任编辑: 佘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