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劳动者|徐立军:匠心守护 “鹰眼”巡航-新华网
2025 05/03 09:14:12
来源:新华网

节日里的劳动者|徐立军:匠心守护 “鹰眼”巡航

字体:

  

  新华网上海5月3日电(朱翃、王若宇)4月30日凌晨,沪昆高铁标准化安全示范线建设现场。轨道旁,徐立军带着组员清点工具,准备上线验收,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左前方的接触网,眉头微蹙:“这根吊弦与工支承力索间距小于50mm,必须调整。”说罢拿出激光测量仪一测,当真如此。几位年轻职工相视咂舌,这双平日里温和的眼睛,果然堪比精密仪器。

  这是徐立军在铁路供电一线的第25个年头,他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金华高铁基础设施段金华综合维修工区副工长。从浙赣线电力工区到杭长高铁智能供电系统,从普通职工到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这位44岁的共产党员,以一颗匠心、一双鹰眼、一份执著,守护着高铁运行安全,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上铁工匠、上铁集团首席技师、段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鹰眼之利,源于淬火锻造

  在长三角供电系统内,徐立军的眼睛是出了名的“活标尺”。他能从数千根同型号的吊弦中,识别出发生细微形变的那根;能透过绝缘子表面状态判断故障原因;甚至能在狂风暴雨中,捕捉到承力索交叉处热胀冷缩导致的毫米之差。

  这种近乎特异功能的洞察力,得益于近二十年的强化历练。

  2006年春,25岁的徐立军站在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现场,仰望着7、8米高的接触网支柱,既激动又自豪。这是浙江省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工区技术骨干徐立军,面对的一场崭新挑战。

  接触网检修第一天,带教师傅就再三提醒:“电气化铁路检修是精细活,程序复杂繁琐,一点马虎不得。比如这绝缘子冲洗过后,必须再用抹布清理一遍!” 年轻的徐立军全神贯注,力图把每个环节都铭刻于心。

  春去秋来,万物载道。徐立军对照《安全工作规程》《接触网工》《技术管理规程》等相关规章,一遍遍熟悉检修流程、一次次打磨作业标准,将每趟巡检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成“错题本”,每天睡前拿出来“复习巩固”。炎炎夏日,他曾被高达七八十摄氏度的接触网设备隔着手套烫伤;凛冽寒冬,也曾被裹挟着尘沙的山风吹肿过眼睛。但是那颗 “毫厘不差”的信念种子,在日月浸润中,渐成森森大树。

  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千次的反省与纠正、思考与优化,某些页脚还残留着烫伤膏和红花油的痕渍。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他在2024年杭温高铁的接触网平推验收过程中,解决了300余个类似“接头线夹大小面装反、调节螺栓过紧导致线夹过低、L型支架交错安装”等不易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及时消除了供电隐患,为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高效抢修,决胜毫厘分秒

  2022年4月25日17点17分,沪昆高铁一牵引所突然出现警报:这段线路跳闸了。

  那天,雨横风狂。工区职工即刻赶往现场,按照应急抢修章程,开始查询故障。他们拿着仪器检查了五公里的供电线路,测量数据却显示各个设备都没有问题。大伙简直不敢相信,重新更加细致地排查了一遍线路,将87个供电线支柱上400多个零部件挨个巡查一遍,还是没有查出故障所在。

  时间一点点过去,就在大家越来越焦虑的时候,轮休在家的徐立军冒着大雨匆匆赶来。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现场经验,他迅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条理分明的推理判断流程,抓住了问题核心。徐立军将目光投向几公里外的一座铁路桥,沉声道:问题应该出在那里。

  果然,大家在近30米高的铁路桥墩上发现了放电痕迹——故障终于排除。

  对于接触网抢修工作来说,压缩检修时间,意味着保安全、保畅通。徐立军为提高抢修效率,详细记录下每次检修作业的整个过程,整合故障原因,归纳处置措施,分析操作步骤,进行优化改进,形成了一套“独家秘笈”。他参与编制的高铁隔离开关作业指导书及高铁线岔作业指导书,使高铁隔离开关的检修时间由30分钟下降到20分钟,关键点漏检率由20%下降到0,高铁线岔的检修时间从70分钟下降到30分钟,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检修质量。

  徐立军还创新研发了符合现场需求的抢修“利器”,其中包括“拉线回头制做工具”“接触线断线快速接续装置”“接触网中锚绳调整装置”等,不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将工作效率提高了18%,深受现场职工好评。

  严师高徒,接力技能赛道

  “吊弦安装高差不能超过3毫米!”烈日如火的实训场上,徐立军的提醒,带着滚烫的温度。一名青工手握着激光测量仪,站在5米高的模拟接触网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训作业。

  

  “其实,竞赛标准是10毫米,”金华综合维修基地班组长、徐立军的徒弟王卫东,在一旁感慨道,“师父总是这么精益求精!”

  这样的场景,在作业现场、培训教学和竞技演练中,每天都在上演。尤其是徒弟们参与竞技比武时,徐立军会组织他们复习、实作,倾囊相授之余,把标准定得比竞赛更严格,不少青工戏称为“魔鬼训练”。

  严标之下,却有暖流。在徒弟们眼中,这位铁面工长的心底,始终蕴藏着最细腻的关切。青工小吴回甘肃老家结婚,徐立军怕他时间紧张,主动替班十余天;春节留守,他总能把20来人的值班室变成大家庭,变魔术般端出徒弟们的家乡菜;大雨夜等恶劣环境抢修,他总是抢在年轻人之前挺身而出——他严厉地督促青工们成长,却又下意识地为他们抵挡一切风险……

  这种刚柔并济的传承,在金华高铁段催生出独特的“匠星”光晕。徐立军带出的6名徒弟中,2人获得技术能手,3人走上工班长岗位。

  子夜时分,金华综合维修工区的养护线路上,又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那是徐立军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正在沿线巡检。他们矫健的身影在钢柱间移动,安全帽上的头灯,在夜幕中书映照供电人的初心。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