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8日电(记者刘颖)夏日的苗栗,蝉鸣穿透稻浪,后龙溪的水泛着波光。上海海洋大学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的师生代表组成研学团,开启特别的实践之旅。

从桃园机场到南庄蟹塘,从大闸蟹养殖基地到台湾海洋大学,“苗栗大闸蟹”成为一条纽带,连结两岸水产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1年10月,上海海洋大学与苗栗县政府签署《中华绒鳌蟹养殖科技合作协议》,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向台湾输出农业技术,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

从2012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先后派出以王春为负责人的多位专家,前往苗栗县进行技术指导。苗栗县的蟹农逐步掌握了“活水养殖”“水草共生”等核心技术,大闸蟹养殖从零星试养发展为台湾淡水养殖的“金字招牌”。而这份技术情谊,正通过专项班的实践,延续到新一代水产人身上。

眼下正是蟹苗蜕壳关键期。在南庄乡大闸蟹养殖场,学生们不断抛出“实战问题”,刨根问底。研学团还与当地蟹农召开技术交流会,探讨“生物防治替代抗生素”“改进蟹笼捕捞装置”等方案。

返程时,学生们的行李箱里多了南庄蟹农送的养殖笔记复印件、大湖酒庄的草莓酒酿造手册、花露农场的精油提取流程图……这些资料将成为他们未来“产业实战”的素材——在专项班的培养方案中,每个学生都需完成一个“可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毕业设计,而苗栗的实践,在学生们的心中已播下了种子。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