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四个平安”建设:超大城市平安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时代答卷-新华网
2025 07/18 18:26:31
来源:新华网

上海闵行“四个平安”建设:超大城市平安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时代答卷

字体:

  

  新华网上海7月18日电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成为考验超大城市平安建设能力的重要命题。上海市闵行区以“四个平安”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平安客厅”筑基、“平安联盟”织网、“平安联动”提效、“平安家园”固本,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闵行特色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现代化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社会治安防控效能的显著提升,更在价值层面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为超大城市平安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闵行样本”。

  平安客厅: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与治理创新的“试验田”

  闵行区打造的“平安客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于一体的多元化解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整合司法、信访、公安等部门资源,实现“一窗受理、多部门联动”,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化解万般难”。在梅陇镇某树木砸车纠纷中,调解员以《民法典》为依归,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达成和解;在虹桥镇某欠薪事件里,专职调解员联合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先行垫付、分期追偿”方案,24小时内解决工人薪资难题。这些案例表明,“平安客厅”已超越单纯的纠纷调解功能,成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重塑社会信任关系的“社会学校”。

  更深层次看,“平安客厅”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矛盾化解理念转变,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通过温馨的环境设计、人性化的服务流程,降低群众对抗情绪;二是矛盾化解机制重构,建立“源头预防-多元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机制,实现矛盾纠纷的“分级诊疗”;三是矛盾化解资源整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等方式,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平安联盟:全域覆盖的“安全网”与群防群治的“朋友圈”

  面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的复杂治安形势,闵行区创新推出“平安联盟”机制,通过时空维度拓展、参与主体扩容、技术手段赋能,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防护体系。从1.0版本的商务区“联勤联动微平台”,到2.0版本的全域覆盖,这一机制实现了三个突破:在空间维度上,将群防群治触角从核心商务区延伸至社区、学校、医院等全域场景;在参与主体上,吸纳快递员、外卖员、二房东等新业态群体,形成“人人都是平安员”的多元共治格局;在技术赋能上,通过“平安码”线上平台、“树形标识”动态巡逻系统,实现隐患上报、处置跟踪、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

  “平安联盟”的实践价值在于:其一,破解了超大城市治安防控的“碎片化”困境,通过制度化设计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群防群治合力;其二,激活了社会治安防控的“神经末梢”,让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流动哨兵”成为社会治理的“移动探头”;其三,构建了风险防控的“智慧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AI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从“经验防控”向“精准防控”的转变。在虹桥天地商圈,企业主动将快递车改造为“流动平安屋”,配备急救设备,这种“企业反哺社会”的治理创新,正是“平安联盟”生态化的生动体现。

  平安联动:机制破题的“关键招”与协同联动的“倍增器”

  针对非警务类警情占用大量基层警力资源的痛点,闵行区创新“平安联动”机制,通过“精准分流、专业处置、闭环管理”,实现了警务资源与城市管理力量的深度融合。浦江镇、浦锦街道的试点实践表明,这一机制带来了三重变革:在职责边界上,通过制定非警务类“110”分流事项清单,明确5大类52项具体内容,实现非警务类警情的有效分流;在处置链条上,构建“判、转、接、核”四步工作法,实现从公安应急处置向各部门联动治理、精细管理的转变;在队伍建设上,组建参照公安辅警标准管理的联警联动队,实现15分钟内快速抵达、专业化处置。

  “平安联动”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部门壁垒,通过“一体化联动”机制,将派出所、城运中心、居委会、物业等力量整合为治理共同体;它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清单化分流”让警力回归主责主业,同时培育专业化社会治理队伍;它提升了处置效能,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警务平台与区应急指挥中心的实时共享,让处置响应速度媲美警务出警。在浦锦街道,噪音纠纷的“柔性化解”、走失老人的“温暖接力”、租房纠纷的“源头化解”,这些案例无不彰显着“平安联动”机制的温度与效率。

  平安家园:全民参与的“同心圆”与共建共享的“新枫景”

  闵行区将“平安家园”建设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效载体,立足“家门口”防范化解,在党群服务站(中心)设置纠纷化解工作室,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协同、科技赋能,努力将矛盾纠纷消弭在社区围墙之内,构建起“有事好商量、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在颛桥镇银一居民区,“平安四个1”模式(一个议事平台、一支服务队伍、一套社区规则、一个三级网格)让4652户、近2万人的超大社区实现从“沪上最烂小区”到“上海市文明小区”的蝶变;在马桥镇,“新马四步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马桥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矛盾纠纷案件量同比明显下降。

  “平安家园”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三个维度:在治理主体上,通过“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动能,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共治、全民参与的平安建设共同体;在治理方式上,通过“居民自治”培育内生动力,让群众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共建”;在治理手段上,通过“居民自治协商+科技赋能支撑”提升治理效能,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这种“人人讲平安、事事为平安”的生动局面,不仅筑牢了社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更在价值层面重塑了“家园共同体”意识。

  从“闵行样本”看超大城市平安建设的未来方向

  闵行区“四个平安”建设的创新实践,揭示了超大城市平安建设的三大趋势:一是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通过制度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治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二是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通过平台搭建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治理共同体;三是从“经验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风险防控的智能化转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闵行区正以“平安矩阵”立体化打造为抓手,深化“平安联盟”全域推广、“平安联动”机制升级、“平安家园”品牌建设,努力书写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平安答卷”。当快递员穿上“平安马甲”穿梭楼宇,当企业员工参与“平安夜巡”守护家园,当银发老人化身“平安顾问”调解纠纷,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平安画卷正在闵行徐徐展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机制创新,不仅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闵行智慧,更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字:许超;摄制:徐昌敏、张千石、王若涵、李沁雨)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