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取得丰硕成果-新华网
2025 07/27 09:10:56
来源:新华网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字体:

  全球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来取得丰硕成果。7月2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举行。

  7月25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核磁系统科研人员介绍取得的科研成果。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蛋白质是所有生命形式与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功能执行者,蛋白质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制高点。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于2015年7月28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黄政仁介绍,蛋白质设施针对蛋白质的时空复杂性与多样性,依据不同仪器设备特有的时空分辨率,共组建九大技术系统,建立了从蛋白质样品制备、结构解析到功能研究的完整技术体系,是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

  开放运行十年来,蛋白质设施共服务全国504家单位,支撑超过2500个研究团队、累计10万余人次用户开展实验研究,支撑完成科研课题超1340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0余篇。在疾病机理解析、创新药物研发、合成生物设计等前沿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推动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原始创新能力和生物医药自主可控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25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工作人员介绍展示的蛋白质结构模型。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蛋白质设施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中国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c),于2022年正式加入国际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组织,在世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的版图上点亮了“中国地标”。目前,我国产出的结构生物学新数据已占世界19%、占亚洲65%,我国产出的实验结构数据95%均由PDBc审校注释,支撑了我国生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十年来,蛋白质设施团队坚守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学研协同联动、从一线用户服务到推动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科学装置人的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面向未来,蛋白质设施将继续锚定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构建结构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技术新体系,为我国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注入强劲动能。

  “如果将蛋白质设施1.0版比喻为生命科学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未来的2.0版将建成生命科学的‘数据生产力平台’,打造世界级蛋白质科学研究与智造基地。”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说。(张建松 李雨萌)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