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9日电 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日前在上海闭幕。本次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汇聚全球8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其中包括40余款大模型、60余款智能机器人及超100款“全球首发”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期间,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董典彪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我们赛博格的初衷,就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本体的结合,来解放这些高危、高负荷的作业负担,真正提高工人的幸福感。”
近年来,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博格”)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重载移动机器人生态产业链。在董典彪博士的带领下,依托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三大核心技术,为全球重载移动机器人高危行业安全作业提供“中国方案”。
强强联合:打造全球研发制造联合体
赛博格构建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生态产业链,以“核心技术突破+开放平台赋能+全链协同创新”的模式,致力于扛起机器人高危行业安全作业的“重任”。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的赛博格重载具身智能机器人Cyborg-R01,其自主化率超90%,搭载深度模拟人类作业方式的OMCI全身协同操作系统(Cyborg OmniContact Intelligence 全身多接触智控系统),可通过臂、肩、胸、背等多部位分布式承重,高效完成高负载作业。采用全金属镁铝合金机身,应用航空领域拓扑优化技术轻量设计本体结构,充分释放负载能力,机身结构减重62.5%,以及仿生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单机20kg负载、故障率小于0.1%的性能突破,其技术路径为国产机器人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据了解,赛博格诞生于深圳南山,左邻右舍就是腾讯、大疆等创新企业。“深圳的创新基因已融入企业血脉。”董典彪表示,“从政策扶持到产业链配套,从人才集聚到资本助力,南山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支持。”这种生态优势特别是叠加百千万工程深圳南山区和汕头濠江区的对口协作相关支持使赛博格在成立一年内就取得突破性进展。
核心技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赛博格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生态产业链’朋友圈正在加速扩容。”昱烽晟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立雄表示,目前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围绕其“模块化开放平台”开发专用传感器;8家系统集成商定制矿山巡检、危化生产等专用机型;海外企业也通过技术授权加入这一生态。
对此,董典彪坦言:“我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赋能行业。我们要用技术搭台、用标准立规、用需求引商,让上下游企业在协同中成长。”
例如仿生筋腱驱动系统(TendonFlex)模拟了人类手指的肌腱结构,用“人工肌腱”通过精密传动,能实现0.1N的力控精度,关节冗余设计使失效概率降至0.01%。类脑中枢智能决策系统融合三维视觉、雷达、触觉传感等多模态融合空间感知技术,在危险恶劣环境中保持厘米级作业精度。“灵巧手+”商业模式已催生石材切割机器人等创新应用,效率提升300%的同时事故率为零。
产业生态: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
在危化品仓库、煤矿、工业园区,赛博格重载具身智能机器人Cyborg-R01已展现出强大的产业价值。
马立雄表示,重载移动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红利释放期与政策窗口期的叠加阶段。赛博格机器人技术研发体系已相对成熟,预计到2027年“重载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产业链”可形成超185亿元产值规模,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3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数千亿美元,其中高危作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尤为显著。
同时,赛博格机器人通过“模块化开放平台”已吸引50多家生态伙伴,预计2026年实现重载移动机器人完全国产化。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赛博格机器人积极参与制定《工业重载移动机器人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等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预计2026年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重载移动机器人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引领”的新阶段。
此外,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赛博格机器人还与力劲科技集团签署机器人本体设计与生产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共同研发轻量化材料,与福建省镁铸科技开展本体制造合作,与苏州赛翡斯科技开展特种涂层技术开发合作。强强联手的研发与合作,将进一步打造机器人本体研发与制造的全球联合体。(文字:许超;视频:王若涵、高俊、刘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