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1日电(记者黄安琪 王翔)在上海市奉贤区民旺苑的“老兵集市”上,退役军人郑瑜正专注地为一位白发老人调整姿势:“老伯伯,看这里,笑一笑!”随着快门声响起,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羞涩的笑容。这样的瞬间,郑瑜和“拾光”团队已经定格了2万多次。
“八一”建军节前夕,郑瑜和“拾光”团队异常忙碌,他们进小区,入养老院,来到老兵家中,为老年人免费拍照留影。

一切始于2013年初的一个偶然。“你是拍录像还是拍照?我想拍个照片留给子孙后代。”在居委会工作的郑瑜走访困难群众时,一位80多岁老奶奶的请求让他心头一震:在智能手机普及、人人随手拍照的时代,仍有部分老人从未拥有一张像样的生活照或与伴侣的合照。
带着这个想法,他第一次走进上海市奉贤区金海社区齐贤村老年过渡房,提出免费为老人拍照。迎接他的却是怀疑,“老人们担心照片送过来时会收费,当天只有七八位老人愿意尝试。”郑瑜回忆说。
几天后,郑瑜把冲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他们的笑容让他深受触动。“他们真的很开心!笑得像花儿一样!原来有那么多老人喜欢拍照。”这次经历让郑瑜坚定地继续拍下去。
拍摄过程中,郑瑜逐渐发现,一张照片对许多老人的意义远超想象。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结婚证上没照片,甚至从未与伴侣拍过合影。当他提出为老夫妻拍照时,不少老奶奶害羞地牵起老伴的手,脸也瞬间红了起来。
他也曾遇到过令人心酸的请求。一次拍摄中,一位老奶奶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想拍一张背景干净的照片。郑瑜起初建议在小区花园里取景,老人坚持要白背景:“我想拍张遗照!”
也有一些遗憾使他刻骨铭心。2016年12月,在庄行镇北邬桥敬老院,一位穿着崭新红色大衣的老奶奶是当天最后一位拍摄者。她说:“我一直想拍个照片,留给我的子子孙孙,能看到我这个老祖宗的样子。”大约一个月后,郑瑜把照片送到敬老院,得知老人已经离世。
“当天从敬老院出来后,我找了一个空地,停下车,嚎啕大哭!”郑瑜回忆说,他决定改用相片现场打印机,自费1万多元购置了两台。尽管笨重且易损,但他仍然坚持:“我们还年轻,老人等不及。当场出片,给老人们的情绪价值更高!”
2024年,团队为超4000名老人拍照。今年的预约场次也高达170多场。12年来,参与这项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4000人次,累计为老人拍照超2万人次,打印照片2.3万余张……
为何能一直坚持?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郑瑜给出的答案简单又坚定——发扬老兵精神,为人民服务。近期,他带队为多名抗美援朝老兵拍照。“抗美援朝老兵沈火林,闲聊时我问他对国家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对国家没有任何要求,因为我已经感觉到很幸福!我看到了国家的强大,牺牲在战场的那么多战友没看到,所以我已经很知足了。’”郑瑜含泪回忆说。
退役时,郑瑜曾代表退役老兵发言。“我承诺过‘虽脱下军装,仍要继续为人民服务’,现在,我就是在兑现这一承诺。”郑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