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15日电(朱翃 俞快)在社区食堂就餐,米饭不够吃,加一口米饭要收费1.5元,是否合适?8月5日,“2025夏令热线·区长访谈”节目中,63岁的卢先生来电反映了一个让自己有些不满的问题。
饭量多少,因人而异,本是个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基层无小事、民以食为天,事关居民每天的就餐,该怎么解决呢?事发十天后,“解码街镇”栏目来到南京东路街道社区食堂,对后续情况一探究竟。
社区食堂,需求与浪费如何平衡?
8月14日中午11点许,记者在南京东路社区食堂内看到,已经有不少老人在就餐了,热闹却也有序。食堂大约300平方米的面积,可同时容纳50人堂食就餐。
食堂运营方“苏河之眸”负责人王颖介绍:“我们食堂自2023年8月起营业,定位就是为社区居民和周边企业员工提供就餐服务的。针对社区老人,套餐种类从每份10元至20元不等,一直都附送七两米饭的量,不够还可以加。”
而早在卢先生电话投诉几个月前,他们就被部分市民投诉过。“觉得我们给七两米饭太多了,不少老人吃不掉很浪费,还有部分老人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了去喂流浪猫狗,给周边环境也带来了影响。”王颖说。
因此,食堂运营方经过征求意见、会议讨论后调整了方案,即7月中旬起,在套餐内仍附赠一碗定量米饭(350克,7两,相当于正常老年人两顿饭量);如需加量或打包带走,可单独购买米饭,价格为1.5元/碗(老年人享受85折优惠,1.3元/碗)。
“接到卢先生的投诉,一开始我们有些‘头大’,甚至还有点委屈。有人觉得米饭给多了浪费,投诉我们;又有人觉得米饭不够,加饭要额外收费投诉我们。似乎怎么做都不对,都没做好。”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莹说,“经过认真复盘,我们认识到,正因为饭量多少是因人而异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更精细化的标准和服务,在有基础标准的前提下,也要保持一点弹性和灵活度,才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
居民提意见,团队出方案
郑莹介绍说,8月6日,他们团队就主动找到了卢先生,沟通此事。“卢老先生块头很大,加之平时经常运动健身,一顿饭吃七两米饭还真是正常需求。”郑莹道,“除了饭量问题外,他还给我们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夏天就餐能否提供一份绿豆汤、银耳羹之类的消暑饮品,菜品种类能否应季调整,增加面档等,我们也都听取了,有些已经落实了。”
如今,南京东路社区食堂又再度调整方案,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对于堂食饭量较大的社区居民,堂食加饭不再额外收费,确保大家能吃饱吃好;对于外带、打包的,仍维持原来的标准。
当天中午,新华网在食堂随机采访了几位用餐者。正在堂食的杨先生,是一位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他说:“我经常来这里吃,觉得挺不错的。单位食堂排队比较长、菜品油盐重口,而这里的菜品新鲜,荤素搭配也好,吃得实惠又健康。”
在食堂就餐两年多的徐阿姨也对这份“实惠”深有体会:“社区食堂开业以来,我几乎天天来这里吃,这里的饭菜价格比外面便宜不少;也不用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做饭了,省了不少事,感觉轻松很多。”
用百姓视角观察 做“一揽子”细化
借着卢先生发问的这个机会,街道办和食堂运营方又做了不少服务的细化和提升。
食堂工作人员陈杰介绍说,由于中午时间社区老人就餐多在11点左右,食堂推出的菜品偏本帮菜,饭菜偏软乎些、清淡些,蔬菜品种多一些;而12点左右白领就餐高峰期,菜品鱼肉蛋的比例更高,口味也更多样化。再比如,针对一些老人胃口较小,提供“半分菜品”的售卖,让大家吃得品种更丰富。“我们还计划针对大家比较喜欢的面食,在国庆前后推出面档,提供面条、馄饨等品类。”陈杰说。
此外,“一揽子”细化措施还包括:街道还募集周边社区经常在食堂用餐的15位居民,作为“膳食体验馆”,定期听取居民在菜品口味、卫生保洁、窗口服务等方面的意见;结合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提供特色食品(月饼、粽子、糕点)的预订和出售等。
“一口饭”的争论,带来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些改进措施居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常来就餐的周老伯笑着说:“这个食堂的管理真不错。之前的菜口味有点偏咸偏辣,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来说,吃着不太舒服。现在经过调整后,菜色不仅更健康时尚了,也很符合我们居民的口味。而且服务越来越好,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我们也感到很开心。”
从“一口饭”的争论,到一揽子方案的细化,体现的正是上海基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理念和“绣花精神”的工作实践。正如黄浦区区长徐惠丽谈到的,“老百姓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一口饭’吃的不仅仅是加不加一块五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站在居民的角度,把提供服务与满足需求更好地结合的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