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6日电(李荣 殷洁如)在沪郊金山区朱泾镇南圩居民区,一间约3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室,常常一大早就有居民三三两两前来,有的手握材料咨询法律问题,有的因邻里纠纷前来求助,还有的只是来“拉拉家常”“吐吐苦水”。

这里是南圩社区“法律诊所”,一个扎根社区二十年的基层法治服务站,门口没有醒目的招牌,却是居民熟悉的“法治会客厅”。
新近,南圩社区“法律诊所”迎来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2005年,刚从金山区人民法院退休的老法官褚进余,受邀来到南圩居民区,牵头成立司法信访接待站。经过四年实践,升级为南圩社区“法律诊所”,成为上海郊区首批社区法治服务站点。热心社区工作的徐国贤也加入团队,凭借出色的调解能力逐渐成长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成为法律诊所的中坚力量。
二十年来,“诊所”总结出独具特色的“六诊法”:日常“坐诊”、上门“约诊”、主动“巡诊”、快速“急诊”、多方“会诊”、跟踪“复诊”。律师、民警、法官等专业力量相继加入,形成“调解+普法”双轨模式。

如今,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已超越单纯的矛盾调解功能,发展成为法治人才培养、法治文化培育的枢纽平台。更可点赞的是,其服务半径已超越朱泾镇域范围,近年来不断有来自亭林、吕巷等周边乡镇的居民专程前来咨询求助。
“让法治融入日常,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进一步阐释,南圩法律诊所的成功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既要坚持法治原则,又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眼下,南圩社区“法律诊所”正在谋划转型升级,将拓展“云端接诊”“普法巡诊”等新方式,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提升响应速度,让“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这一源自上海远郊社区的生动实践,将继续为推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